古代养生方法
1姜子牙垂钓养生
姜子牙80岁时被周文王拜为丞相,直至97岁还身体健康,精力充沛,这与他几十年的垂钓生涯有关。垂钓,作为一种修身养生之道,颇有益处:一是健身,垂钓之时,往返奔波,活动筋骨,可以强健体魄。二是养性,姜氏钓鱼不用铒,不弯钩,名为钓鱼,实为养性。远眺江湖之波涛,近闻林中之鸣鸟,心平气和,专心致志。三为固志,子牙大器晚成,年逾古稀,才华还未得以施展。当他听说周文王礼贤下士,便到渭水之滨垂钓养老,期待文王寻访,从不心灰意懒,而以垂钓磨其性,固其志,温韬略,习战法。所以有“姜太公钓鱼,愿者上钩”的传说。
2武则天的长寿之道
武则天生于公元624年,卒于公元705年,终年81岁,这在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唐代,实属凤毛麟角。 考究武则天健康长寿原因,一是先天遗传,武氏的祖辈、父辈们寿命都很长,特别是她的母亲,竟活了92岁!遗传基因为这位“一代女皇”时至暮年仍然耳聪目明,提供了先天条件。二是,习武尚文,武则天从小随父母练功夫,能骑善射,特别长于养身气功,从小到老从不间断,练就了一个健康体魄。三是,武则天为人开朗、宽容大度,处变不惊,具有延年益寿的良好心理素质。公元684年,年过六旬的则天皇帝,得知南蛮动乱,柳洲司马骆宾王还写了一份讨伐武则天的“战书”,其中列出武则天20大罪状,武则天令人找来这份“火药味”极浓的檄文,读后不仅不怒,反而被骆宾王驾驭文字的能力和过人的才华所动。她叹息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可与柳洲司马的才学相比,并批评当朝宰相,为什么不想办法把这种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。开朗乐观、豁达的心理是她健康长寿一个主要原因。
3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
孙思邈,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,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,亦是气功养生的实践家。孙思邈少时因病学医,博通经史百家学说,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,编成兩部医学巨著:《千金要方》和《千金翼方》。
孙思邈养生十三法,又名耳聪明法。
发常梳:
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,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,经后脑扫回颈部。早晚做10次。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。经常做这动作,可以明目怯风、防止头痛、耳鸣、白发和脱发。
目常运:
(a) 合眼,然后用力睁开眼,眼珠打圈,望向左、上、右、下四方;再合眼,然后用力睁开眼,眼珠打圈,望向右、上、左、下四方。重复3次。
(b) 搓手36下,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。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,纠正近视和懒视。
齿常叩:
口微微合上,上下排牙齿互叩,无需太用力,但牙齿互叩时須发出声响。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。这动作可以通上下腭经络,帮助保持头脑清醒,加强肠胃吸收、防止蛀牙和牙嚼骨退化。
漱玉津:
玉津即津液、口水。
(a) 口微微合上,将舌头伸出牙齿外,由上面开始,向左慢慢转动,一共转12圈,然后将口水吞下去。之后再由上面开始,反方向再做一下。
(b) 口微微合下,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,而在口腔里,围绕上下腭转动。左转12圈后吞口水,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。吞口水时,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。
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,口水含有大量酵素,能调和荷尔蒙分泌,因此经常做这动作,可以强健肠胃,延年益寿。
耳常鼓:
(a) 手掌掩双耳,用力向内压,然后放手,应该有卜一声。重复做10下。
(b) 双掌掩耳,将耳朵反摺,双手食指?住中指,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,卜卜有声。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,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。
面常洗:
(a) 搓手36下,暖手后以后上下扫面。
(b) 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。
这动作经常做,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,同时不会有皱纹。
头常摇:
双手叉腰,闭目,垂下头,缓缓向右扭动,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,共做6次。反方面重复。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,防止颈椎增生。不过,注意要慢慢做,否则会头晕。
腰常摆:
身体和双手有节律地摆动。当身体扭向左时,右手在前,左手在後,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,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「命门」穴位。反方向重复。最少做50下,做夠100下更好。这动作可以强化肠胃、固肾气、防止消化不良,胃痛、腰痛。
腹常揉:
搓手36下,手暖后两手交叉,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。当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时钟。揉的范围由小到大,做36下。这动作可以帮助消化、吸收、消除腹部鼓胀。
常提肛:
吸气时提肛,即将肛门的肌肉收紧。闭气,维持数秒,直至不能忍受,然后呼气放松。这动作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。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。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。
膝常扭:
双脚并排,膝部紧贴,人微微下蹲,双手按膝,向左右扭动,各做20下。这动作可以强化膝头关节,所谓「人老腿先老、肾亏膝先软」。要延年益寿,要由双脚做起。
常散步:
挺直胸膛,轻松地散步。最好心无杂念,尽情欣赏沿途景色。民间有个说法“饭后走一走,活到九十九”。虽然有点夸张,不过,散步确实是有益的运动。
脚常搓:
(a) 右手擦左脚,左手擦右脚。由脚跟向上至脚趾,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。共做36下。
(b) 两手大拇指轮流搽脚心涌泉穴,共做100下。常做这动作,可以治失眠、降血压、消除头痛。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。经常搓脚可以強化各器官,对身体有益
古代名人养生
“九诀”“一德”。
明代养生家吕坤说:“仁可长寿,德可延年,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。”
“二字”。
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,生在于“安”、“和”二字。
“安”即静心,“和”即顺心,“安则物之感我者轻,和则我之应物者顺”。
“三戒”。
孔子曰:“君子有三戒。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;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。”
“四法”。
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:“养生之法有四:一曰寡欲,二曰慎动,三曰守时,四曰却疾。”
“五知”。
宋代周守忠说:“知喜怒之损性,故豁情以宽心;知思虑之销神,故损情而内守;知语烦之侵气,故闭口而忘言;知哀乐之损寿,故抑之而不有;知情欲之窃命,故忍之而不为。”
“六节”。
明代医学家江绮石说:“节嗜欲以养精,节烦恼以养神,节愤怒以养肝,节辛勤以养力,节思虑以养心,节悲哀以养肺。”
“七食”。
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:“食宜早些,不可迟晚;食宜缓些,不可粗速;食宜八九分,不可过饱;食宜淡些,不可厚味;食宜温暖,不可寒凉;食宜软烂,不可坚硬;食毕再饮茶两三口,漱口齿,令极净。”
“八乐”。石成金的“八乐”是:静坐之乐,读书之乐,赏花之乐,玩月之乐,观画之乐,听乐之乐,狂歌之乐,高卧之乐。
“九思”。
孔子曰:“君子有九思:视思明,听思聪,色思温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问,忿思维,见德思义。”
古代文人养生方法
睡眠法:
南宋大诗人陆游,享年八十五岁,一生为后世留下九千余首诗篇,其养生方法是注重睡眠。他晚间读书,一般以二更鼓尽(晚十点左右)为限度。睡眠是消除生理疲劳和精神疲劳的最好方法。经常熬夜,必然头昏脑胀,不仅妨碍记忆、思维能力、而且影响人的寿命。
静坐法:
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苏轼推崇静坐养生法。他曾在广东儋县建“一息轩”,并题诗:“无事此静坐,一日是两日,若活七十年,便是百四十”。静坐法要求坐姿端正,两目微闭,全身放松呼吸,宁神静志,意守丹田。每次静坐时间可在十五分钟至半小时,是持续用脑过程中一种良好的休息方法。
散步法:
散步是一种轻微活动,对长期伏案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尤为适合。古人强调每次进餐后不宜马上坐下工作或上床就寝。如南朝齐梁的思想家、医学家陶弘景就说过:“饮食不可坐与卧,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”。散步时应徐步缓行,年老体弱者还不妨带一根拐杖,必要时可驻足而歇息。
沐浴法:
定期沐浴更衣不仅是良好的卫生习惯,也有助于保持头脑清醒,身心舒畅,消除疲劳。宋代文人沈存中说过:“衣服勤洗浣,以香沾之,身数沐浴……则神安道胜也”。《礼记·内则》也提出“三日具沐,五日具浴”的要求。
闲赏法:
看书、作文之余,在园栽花种草,饲鸟养鱼,在环境幽雅、空气清新中,能陶冶情趣,协调生活节奏。明代诗人、戏曲家高濂曾著《燕闲清赏笺》把鉴赏清玩作为文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。
吟诗法:
陆游有诗云:“儿扶一老候溪边,来告头风久未痊,不用更求芎芷汤,吾诗读罢自醒然。”吟诵一首好的诗词,不仅给人的听觉器官以美的享受,而且通过人的思想感情,产生心理效应。这种作用,或荡涤肺腑,或激励志操,或悦性怡情,或宁神忘痛,对身心健康十分有益。
逸游法:
苏轼说过,“江山风月,本无常主,闲者便是主人”。祖国地域辽阔,山河秀丽,古人早就有“春日踏青远足,秋日登高望远”之说。投身自然,探奇揽胜,陶醉于江河湖泊之中,能令人心旷神怡,疲惫、闷郁便自然消失。卧游法:年高体弱后,无力外出逸游名山大川,可将众多的山水画挂在居室四壁。尽管足不出户,亦可卧而赏之。元朝名画家倪瓒在《顾仲贽见访》诗中称之为“一畦札菊为供具,满壁江山作卧游”。观赏者在欣赏中回味游山水时的情景,从而将病痛渐渐遗忘。
标签: SPA